7月16日上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办的第48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顺利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针对热泵技术创新与应用及其在碳中和战略中的关键作用等问题做报告。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辛公明教授主持,共有13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报告首先从我国的发展战略出发,即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其中,供暖和制冷是建筑、工业和交通等最终用户最需要的能源形式,热泵作为有效的脱碳设备将在碳中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后,针对供热/制冷脱碳方面的技术挑战,王如竹介绍了三种不同驱动方式的热泵技术创新与应用,分别是:基于电力驱动的蒸汽压缩式热泵,包括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住宅和商业建筑的空气源热泵供暖和制冷、工业供热预热回收热泵等;基于热驱动系统的热泵,包括用于工业应用高效预热回收的溴化锂水和水氨吸收热泵等;以及基于热能的化学热泵,用于加热、热能升级和蓄热等。最后,王如竹针对于不同应用需求,分别介绍了可用于住宅/商业/交通供暖和制冷的显热和潜热负荷耦合处理的空调热泵和可用于替代中小型化石燃料锅炉的空气源热泵和余热回收热泵。
在讲座中,王如竹还指出供暖/制冷脱碳是中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承诺的主要挑战,而热泵是各种建筑和工业应用中加热/制冷的有前途的解决方案,因而热泵可以在碳中和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在中国碳中和的未来,热泵的脱碳潜力可能达到中国目前碳排放量的20%。为实现热泵的深度脱碳需要特殊的干预措施,以平衡技术进步,技术经济学,政策激励措施以及综合的短期和长期决策。
在互动环节,辛公明与王如竹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同学们就不同温区热泵系统的工质选择以及换热装置材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王如竹一一进行了耐心地解答。本次学术交流会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研究生对供暖/制冷脱碳研究领域的探索创新热情,也增强了研究生加强学科交叉学习的意识。
嘉宾简介:
王如竹,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青、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太阳能发电及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研制冷空调与能源利用,吸附式空气取水系统,绿色建筑能源系统,节能与储能。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荣获国际制冷学会GustavLorentzenMedal英国制冷学会J&E Hall International Gold Medal 日本传热学会Nukiyama Memorial Award、国际能源署Peter Ritter von Rittinger International Heat Pump Award等学术奖励。任Energy deputyeditor-in-chief,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地区主编。
图\文:逄栋杰